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91 (第1/2页)
此刻居然被说得脸上一热。朱翊钧深谙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暗自一笑,浅尝辄止。隔壁几桌的辩论之声越来越大,就连赵肃他们想刻意忽视也不行。书生几人,有二十几岁的年纪,也有三四十的,但看起来都一脸意气风发,无疑是此番进京参与会试的举子,神情之中挥斥方遒,多是对未来前程的信心。明代书院林立,自有王氏心学之后,加上海禁一开,商业兴起,民间议政的氛围也越加开放,如雨后春笋,什么论调都冒出头来,颇有百花争鸣的架势。会试将近,天下学子云集京城,除了金榜题名,谁都想在考试前先博个名头出来,这样的话,能高中当然最好,就算不能,起码也名声在外,于前程有利,再说文人相轻,书生意气,碰到一块了,不让他们说上几句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的茶楼,自然没有什么“莫谈国事”的规矩,相反,茶楼老板们还会专门辟出一块地方,可以让这些学子辩论,旁边供看热闹的旁听,以招徕生意。在赵肃看来,这些争论无非也是在儒家框架下,程朱理学、王门心学等几门学问的辩论,而不是像先秦战国那般诸子百家逐鹿天下的氛围。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深入人心,这不是不好,一种学说的盛行,不乏统治者的扶植,也有它本身的必然趋势,但是一条路子走到黑,难免就会失之偏狭,唯我独尊久了,也会失去进取的锐志,纵观明清的思想家学问家,十个手指头也就数完了,左右不过是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王夫之几个。说白了,现在的学术之争,就像小孩子在过家家,很难碰撞出惊天动地的火花,只有思想开放,才会多出几个如王阳明这样开宗立派的人。赵肃只要一想到范礼安在全国各处学院宣讲西学之后可能会引起的轰动,就觉得前景可期,不由也有些走神,直到朱翊钧扯扯他的衣袖。“你听。”那几个人,谈论的是当今朝政。皇帝登基五年,新政不少,能说的也不少,但提起举朝皆知的变化,莫过于海禁与考成法。海禁开放的利弊,在赵肃他们进来之前,那几个人似乎就已经谈论过了,所以等到赵肃等人坐定,对方已经开始在说考成法。这一说,分歧就来了。“大家瞧这大明官场,是个什么模样?”说话的人年纪二十七八上下,一身装束随意不拘,举手投足俱是张扬恣意。另一人道:“谁不知官场之中,素来是官官相护,互相牵连,上至阁臣,下至芝麻绿豆的小吏,谁没收过银钱贿赂,只是这收也就收了,偏生能做事的没几个,好在今上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倒是好转不少。”“这是夸您呢!”赵肃碰了碰旁边的人,小声笑道。“且听下去。”朱翊钧只是笑,趁机在桌下握住他的手。“曾兄此言说少了一点!”最开始说话的那人哈哈一笑。那位曾兄自然不服:“沈兄有何高论?”沈兄道:“依我看,当今圣上居功五分,另外五分,却要归于考成法。”又有一人插嘴,神情不以为然:“沈兄未免危言耸听,要知道我朝以仁孝治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