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7 (第2/2页)
病患的自觉都没有,简直懒得理他,敷衍道:“一切如常,上月新选的官员按部就班开始干活了,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案子劳你大驾,闻堂将军的信到了,说泰州边界还算安稳,北边没有大动作……”顾淳倒是一句句认真听着,末了,反问道:“阿瑜呢?”“……在运河办那边,”顾烨觉得跟这人讲话着实心累,想问人家在哪儿直接问就行了,还拐弯抹角地把其他人都问候一遍,“好像是在谈事情。”张介等人此前勘测好了地形,绘出的图纸也有厚厚一沓,如今在北方暂时无从下手,可淮扬江到沧江一段也是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且淮扬江与沧江都有河段在淮州,可行性不必担心。国债发行有了眉目,便意味着资金压力减轻不少,公孙瑜便与张介迅速商谈了一番,觉得运河不可再拖——这主要是因为流民越来越多,再不妥善安置,恐怕会另生乱子。顾淳随意吃了点早饭,便踏入了运河办的小院子,还未向前走几步,就听到了公孙瑜的声音。“……按照预定的进度,淮沧河段大约一年便可完工,”公孙瑜道,“如此,淮州从南到北,通行时间可缩短数日,通商也会更为便利。”“沿岸城市定会日渐繁荣,粮食和军需物资转运也将受益,”一男声接道,“实为一举多得。”这男子话音沉稳,举手投足颇有气度。他正是乔家大公子、乔旬的兄长乔忻。乔忻本是一心追随父亲乔恒,想在诗文上有所建树,无奈这不是个适合吟风颂月的世道,满腹圣贤书的乔忻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到南方后,便决意从政,但还未定下方向。“运河办是张大人自邺都便开始着手规划的,”公孙瑜说,“总算是走上了正轨。”“阿瑜巾帼不让须眉,”乔忻赞道,他与公孙瑜在邺都便认识,又知道自己二弟对人家的意思,便直呼了名字,“多亏你各方奔走,才顺利发了国债,听闻’青龙‘一脉早有归附之意,如今也有了财力支持。在下一直崇敬匠人,青龙又对军备多有研究,有他们在,我军定会如虎添翼。”“分内之事,”公孙瑜笑了笑,“都是些商人的小聪明。”“商乃国本之一,”乔忻道,“尤其是当下这个局面,我朝若是想收复北方,自当立足江南优势。如此远见,怎会是小聪明呢?”“那乔兄……”公孙瑜突然看向他,认真道,“可愿凭此救国?”乔忻被问得突然一愣。站在门外的顾淳倒是笑起来,心道:“阿瑜这是挖人来了。”“一书鞭辟入里,”公孙瑜顺势拱手道,“对经济局势的见解令人叹服。我此前提出的’交子办‘,若能得乔兄相助……”乔忻也终于明白方才是被公孙瑜绕了进来,不禁笑了笑。他知道“交子办”的想法——公孙瑜提出以纸币“交子”作为流通货币,以朝廷信誉做担保,既节约铸钱费用,又便与流通。朝廷垄断铸币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赤字压力。只是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立法便是最要紧的一关。乔忻对历代货币发展了如指掌,对“交子办”而言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公孙瑜见乔忻有几分答应的意思,便把更具体的想法一一道来。二人相谈甚和,末了,公孙瑜换上了缓和却严肃的语气:“我不日便会启程去汝南州,这些事情交给旁人也的确不放心……”乔忻一句“所为何事”几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